村落古迹、神道、古井、大树、传统房院,小鱼在池塘畅游;黄泥外墙,返璞归真;听风而立,满园馨香……一栋栋原始风貌的民居民宿初现端倪,行走或下榻在这样的民宿中怎不让人流连忘返?7月12日下午,beat365平台铁人班暑期实践团队一行来到武当山元和观民宿示范区调研当地近期蓬勃发展的民宿文化及产业。
示范区负责人薛先生讲道:元和观民宿示范区是武当山特区立足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游客休闲度假、文化消费、个性化需求为目标导向,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村级主推、群众主动”的工作思路,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合作开发模式、“人才+团队+技术+资本”的一体化建设运营模式,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全面打造集旅游休闲、文化体验、田园生活体验、康养服务等于一体的康养民宿休闲旅游示范区,是主要包括村委会、西塘、中轴线、竹林山舍、主道路北侧五个片区,依元和观中轴线向两翼延展,形成的高端休闲民宿综合体,此示范区是北京对口援建项目,有力推动了当地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且颇具成效,在建设过程中发掘了许多多方共赢的策略,民宿产业得到了当地村民的一致支持。
在薛先生的引荐下,我们得以采访了一位国家级茶艺师,学习了部分关于中国茶艺的发展史。
非物质文化遗产——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可追溯到我国古代的神农氏时期,其随着时间不断发展,到唐代基本形成一个成型体系,这个时候有了固定的采茶时节,固定的茶叶销售方式和饮茶器具。随着饮茶体系的形成,又出现了茶道和茶文化,这些文化与孔子的“礼”结合,逐渐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优雅的茶文化。发展到现代中国茶文化已经世界皆知,然而茶文化的非遗传承却出现了问题。茶艺师在受访时感叹到:“这些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是需要一代人用心去做的事情。” 薛先生随即补充道:“不是一代人,是很多代,世世代代的国人去传承与发展,文化自信的实现需要每一位国人去努力。”
武当山特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乘势而上、抢抓机遇,把民宿发展作为实现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乡村旅游的重要抓手,大力推动文旅农融合发展,做活“民宿+扶贫"大文章,最大限度提升群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让民宿经济红利惠及更多群众。把党建工作与民宿产业发展统筹谋划、统筹推进,不断强化基层阵地建设,高标准打造元和观村、大湾村、鲁家寨村等民宿产业发展重点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强化服务功能,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民宿產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朝临武当日出,夕赏太极月色,免却是非嘈杂,回归平静自然。趁月研磨舒笔,随风捧卷清诵。茶书相伴,好友相欢,世间喧嚣,浑然忘却。我们由衷的期望武当山民宿产业和相关的非遗文化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走的更远,做的更好,惠利地方百姓,传播武当文化,助力乡村振兴。